2021年4月24日,我国将迎来第六个“中国航天日”。上午10时左右,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揭晓,名为“祝融”。
1970年的4月24日,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,自此,中国人民开始了对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。
转眼51年行过,虽然东方红一号卫星早已退役,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使命仍在继续。
50多年来,我国的卫星发射中心,从一个到四个,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。
卫星发射中心:各司其职、各有千秋
目前我国投入使用的卫星发射中心共有四个。
位于甘肃酒泉的发射中心历史最悠久,始建于1958年,也是目前我国唯一载人航天发射场,国人耳熟能详的载人航天工程“神舟”系列都从这里奔向宇宙。
位于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发射卫星次数最多的发射场。除了纬度低、海拔高,利于发射的优势外,该地区气候适宜,日照多达320天,几乎没有雾日,增加了年试验周期和发射窗口。
山西太原的卫星发射中心主要负责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、资源、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、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。
最年轻的是位于海南文昌的航天发射场,始建于2009年,这也是我国首座滨海发射场。与其他三个发射场相比,低纬度滨海发射场的优势有纬度低,能利用地球自转提高运载器效率;射向宽,能够满足90度至175度的设想要求;综合效率高,发射场可发展空间大、运行费用低、限制因素少等等,适合发射重型火箭、大质量极轨卫星、大吨位空间站等“重量级选手”。
航天事业大事记:持续精进,不断突破
2018年1月27日,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入选“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”第一批名单。入选理由提到诸多“第一”,例如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发射、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、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、第一艘载人飞船等任务。
事实上,在我国航天史上,四大卫星发射中心都承担着重要的发射任务,本文总结了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4件大事。
几十年来,我国在火箭、卫星、飞船等领域的研制不断精进,在航空航天与天体研究方面,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。
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,我国第一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,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;“神舟五号”实现了中国人千年来的飞天梦,“嫦娥一号”则实现了我们的奔月之梦。
航空项目命名:古典浪漫主义
在中国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系列卫星、飞船,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名字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:天问、嫦娥、神舟……这些名字大多来源于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作品,寄托着人们对星空的向往;正如今天公布的火星车名“祝融”,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的火神,火的应用帮助人们驱散黑暗,也将照亮鸿蒙,助力人们探索浩渺太空。
本文主要选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、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探月工程进行介绍。
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,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、全天时、高精度的定位、导航和授时服务,是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。
20世纪后期,中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,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: 2000年年底,建成北斗一号系统,向中国提供服务; 2012年年底,建成北斗二号系统,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; 2020年,建成北斗3 E号系统,向全球提供服务。
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”以北斗七星命名。
“北斗”字面意思为“位于北方的斗”,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给大熊座最明亮的七颗星的命名。历史上,人们利用这七颗星来找到北极星以确定方向。因此,“北斗”隐含了定位导航的含义。
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由正圆形、写意的太极阴阳鱼、北斗星、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等要素组成。圆形构型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圆满”,深蓝色的太空和浅蓝色的地球代表航天事业。太极阴阳鱼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。
在远古,人们用北斗星用来辨识方位,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导航装置。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,又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,为人们提供定位、导航、授时服务的特点,同时还寓意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——北斗。